“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”,近日,由徐克执导、肖战主演的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官宣立项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中“啪”的丢入一颗石子,瞬间激活了沉寂多年的武侠电影市场,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。
金庸经典大IP+知名导演+顶级流量的搭配,能否让这个式微的题材就此被盘活、重现荣光,尚未可知。但是,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,分别分析一下当前国产武侠电影和武侠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,在观众审美迭代,各类题材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,离重新构建一个观众期待已久的“江湖”,究竟还有多远?
商业价值锐减,武侠题材缘何“日薄西山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作为中国独有的影视题材,江湖儿女、快意恩仇的武林世界与侠客精神,早已经成为了一种难以磨灭的民族符号。但纵观近年来的影视市场,不得不说,虽然题材的文化地位很难被取代,但无论是武侠电影还是武侠剧,都难以回到高光不断的巅峰期,投资体量和爆款率在逐年下降。
而这种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决定的。首先,就是“源头活水”的干涸。从80年代~90年代香港武侠片盛极一时,到00年代,各种内地翻拍版再度掀起收视热潮,背后少不了以金庸为代表的老一辈武侠作家创作的经典IP。但当这些大师接连退出历史舞台后,新一代武侠文学再无扛鼎之人出现,数量与质量都无法与之前相提并论,晋江等文学网站的人气作者排行榜中,也难见武侠类作者的踪影。如果一直翻拍“金温古梁”,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,老本总会有吃空的一天。
其次,互联网时代,观众能够消费的内容产品琳琅满目,侧面削弱了“武侠”的竞争力。剧集方面,古偶仙侠大开脑洞,以N世虐恋绑定女性观众,悬疑、冒险等题材更是爆款频出,戏剧张力跟武侠相比拉开了身位。电影方面,工业化逐渐成熟,科幻、战争等视效大片层出不穷,武侠题材不进反退,顺理成章的被边缘化。
另外,核心人才的流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近年来,辛苦又不赚钱,让武术指导这一行业面临萎缩,除了行业TOP级大佬,可以补位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,造成了打戏敷衍、没有拳拳到肉的感觉、“ppt化”,等被观众频繁诟病的问题。同时,年轻艺人中能打、会打的更是凤毛麟角,出于对档期的考虑,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训练,全靠后期剪辑拯救,很难呈现出效果极佳的武打名场面。
武侠电影:头部大IP全力一搏,小成本“网大”意在圈层
提起武侠电影,每个影迷的脑海中都会闪过N个经典镜头,《卧虎藏龙》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中的对决;《新龙门客栈》中金镶玉坐在屋顶上唱歌,风情万种;《笑傲江湖2》中东方不败在水中仰头饮下烈酒,等等……
可惜这些名场面,大部分都是出自于上个世纪的电影,2010年后,“叫好又叫座”的武侠电影几乎销声匿迹,2018年,张艺谋凭借《影》拿下了6.28亿票房,可以说是该题材最后的回光返照,此后,战争、科幻等高度工业化的商业大片迅速崛起,碾压了武侠片所剩无几的喘息空间,在电影领域,武侠题材开始彻底与高投资、大制作脱钩。
尽管商业价值已经远逊于其它类型片,但厚重的文化渊源让创作者很难对其完全抛弃,更多的是等待与酝酿,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的官宣,就说明了这一点。另外,从现有的信息中,我们或许可以对武侠电影的发展路径做出一些大胆猜想。
未来,武侠题材在电影领域,将以“少数头部大制作院线电影+尾部面向垂直受众的网大”的模式生存,处于腰部的中等项目吸金能力不强,很难吸引到投资,只能被迫淡出。
而像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这样大IP+顶流明星的组盘模式,也是武侠电影在低谷中想要“回春”,不得不拿出所有“手牌”的最后一搏。电影时长有限,与其花费大篇幅去建立一个观众并不熟悉的世界观,不如就从观众最熟悉、最经典的故事讲起,或许能唤起影迷心中的一丝情怀。启用肖战,则无疑是把受众目标定位在了他的粉丝,期望复制当年“盗墓IP+鹿晗=10亿+票房”的商业奇迹。当然,最后成功与否,还是要看影片的成色如何。
至于网络大电影方面,去年上线的《目中无人》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,该片由武打童星出身的谢苗主演,一招一式流畅犀利、拳拳到肉,是近年来同品类中难得的高水准,吸引了一批钟爱打戏垂直粉丝,在豆瓣拿下了7.1的高分。证明了投入成本相对较低、拍摄周期短的网络大电影,在武侠题材的开发上具备着可观的优势。
武侠剧:生存空间遭“仙侠”碾压,强调“价值观”或可破局
与武侠电影相比,武侠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生态显然要更胜一筹,整体情况也更加的复杂。
纵观近年来市面上流行的武侠剧,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类。第一种,翻拍金庸等经典大IP的传统武侠剧;第二种,和“仙侠”一样面向女性受众,以爱情线为主的武侠古偶;第三种,由男频网文IP改编的“新武侠”。
从播出效果来看,第一种由于经典版本珠玉在前,不少片方又在选角、改编上敷衍了事,导致除了2017版《射雕英雄传》和2019版《倚天屠龙记》的口碑还算及格,其它的都是一片群嘲,留下了许多豆瓣2~3分之作,可见这种“炒剩饭”的创作,已经在观众心中丧失了生命力,走向了“不叫好也不叫座”的窘境。
第二种类型的代表作有《月上重火》《有翡》等,这些剧集精准定位了钟爱“嗑糖”的主流女性受众,不愁流量与人气。但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,和仙侠古偶一样,不够厚重的主题,被质疑“披着武侠皮谈恋爱”的内容,很难收获较高的口碑。
第三种类型的代表作有《雪中悍刀行》《云襄传》等,男频IP改编让这类作品不会落入“甜宠推拉”的套路,内核更加的厚重,故事也更加缜密,虽然在流量上可能会比第二种稍逊一筹,但在豆瓣评分与口碑上,一般会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。
其实无论是男频还是女频,从创作的角度来看,“武侠+其它题材有机融合”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了,正如上文中所言,在各种优质内容令人目不暇接,观众审美逐步提升的今天,传统武侠题材越发显得平淡无味,成为了一个只存在于怀旧滤镜里的“鸡肋”标签。
在这种情况下,把不同题材优势聚集在一起的“复合型”内容,或许会给观众们带来“1+1>2”的惊喜效果。大制作的《雪中悍刀行》和《云襄传》将武侠融于权谋,小成本的《侠探简不知》和《少年游之一寸相思》则令武侠与探案、青春题材相结合,都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。
除了拥抱创新,不断吸收包容,拓宽类型的可能性之外,展望未来武侠剧的发展,还有两点也堪称关键。
第一,在内容上,尽量向现代性语境靠拢,加入一些符合当下年轻受众审美口味的元素。以《雪中悍刀行》和《云襄传》为例,不论是徐凤年出场落魄,真实身份却是北凉世子,还是云襄不会武功但算无遗策,在一众武林高手中也能如鱼得水,都具备了当下受众最喜欢的“爽感”。
还有《侠探简不知》,于紧张刺激的悬疑气氛中融入一些幽默、喜剧元素,作为严肃主题的调剂,也会更适配当下年轻人的审美。
第二,从2015年开始,可以上天入地、脑洞大开的仙侠剧利用自己的优势,一点点挤占了武侠剧的地盘,直到将其完全碾压。不过在仙侠题材发展到今天,已经成为了演员飞升的捷径和资本追逐的对象后,开始不思进取,口碑逐渐陷入泥潭。
喊着拯救苍生的口号,却把所有剧情都用来为谈情说爱服务,让这类剧集的格局越走越窄,甚至被一部分观众质疑其价值观是否健康。
与此同时,不少网友开始怀念起传统武侠剧中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胸襟与气魄。这也说明了,在未来,只有强调义与信,写出了“侠”字精髓的武侠作品,才能抓住观众眼球,跟人气鼎沸的仙侠剧有一战之力。
总的来看,从类型上杂糅,到细节上创新,再到价值观的传递,武侠题材想要复兴,仍然有很远的路要走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